旅遊採訪|嘉義新港奉天宮 開台一村尋味線




・旅遊採編
・文字撰寫
・2019 天下微笑款款行 春季號
「每年的一月到三月媽祖是外地人的媽祖,不是我們新港人的媽祖」,帶路人林伯奇打趣的說,新港奉天宮媽祖分靈多達 5300 多家,最遠分佈到加拿大,每年媽祖生農曆三月前夕,二十四小時都有來自各地的分靈廟宇來進香,概念近似於每年都要回老家看看老人家,或許報告今年各地的大小細瑣,或許話家常、也分點旺盛的香火回去繼續照顧各自看顧的鄰里,除了新港媽祖的分靈回來進香,各地的神明也常來此拜訪,採訪這天虎爺、濟公、趙府千歲、關聖帝君都是來訪嘉賓,從早到晚鞭炮、鑼鼓聲絡繹不絕,古時帝王大壽前夕或許也是這番熱鬧光景。

新港原名笨港,因為過去種植胡麻,又名「麻園寮」。居民大多來自漳州與泉州號稱「開台第一村」。清領時期,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,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,素有「小台灣」的稱號。
而後因為一連串的天災與河道淤積,居民遷移到現址,並以奉天宮為中心放射出新港的主要生活圈,著名的交趾陶工藝,也是因為當時需要重新建廟而興盛的在地產業。篳路藍縷的時代,離開家園開墾新天地的信眾,媽祖是如同當作家中長輩的心靈依靠,期待透過分靈,保護他們入荒野之地,能夠平安順利,日後的新港居民,同樣也是如此定位媽祖在人生中的角色,大至婚喪嫁娶;小至大學搬宿舍,非得拜託媽祖金身到現場繞一圈,對四周的生靈宣告「這個孩子由我看顧」才得已安心迎接人生的新階段,新港人對媽祖的情感就是這般親切而日常。

與熱鬧廟口劃上等號的是精彩小吃,為了應付一整年從各地前來進香的信眾,奉天宮前一條街的吃食精彩萬分,從廟口第一家麵茶攤開始,如此傳統的小吃怎能屹立於戰區第一排長達四十年?元旦子時前夕,廟口擠滿摩拳擦掌的信眾,再糟的氣象預報都影響不了這股熱情,如此動人的集體意識,翻成白話叫做『保佑今年平安賺大錢』,廟門一開,信眾蜂擁而上搶頭香,激情萬分,結束一年之初的大事,就到廟口買碗熱麵茶安定過份激動的情緒,這碗麵茶基底微甜,在炒製的過程中加入冬瓜糖碎、手炒油蔥酥與白芝麻,油蔥與芝麻香氣賦予麵茶意外的層次感、偶爾還能咬到冬瓜糖碎帶來甜蜜的趣味口感,喝完各自回家,享受飽暖香甜的一夜,迎接新年到來。容易被錯過的還有同條街上的臭酸麵,碗裡加上大量烏醋、蔥花、鹽巴、醬油,剛燙熟的手工意麵趁熱悶上,瞬間高熱揮發烏醋,酸香開胃,搭配熱騰騰的手工餛飩湯與用料實在的滑嫩蒸蛋,這套臭酸套餐是正港的新港家鄉味。同條街上還有杏仁荖、新港飴、鴨肉羹、九號花生等好料,整條街都是吃得不亦樂乎的香客,熱鬧非凡。

古笨港時期,從笨港出發到北京只需要一百天,是台灣與中國往來重要的港口,地利富裕觸動周邊的文化、醫學、教育完整發展,其中與奉天宮同時期來到新港的保生大帝廟,更是結合信仰與人類智慧的結晶,保生大帝廟中的藥籤是由新港所有的中醫師與藥草師,根據新港人民常見症狀與臨床經驗撰寫而成,分為眼科、大人科、小兒科、婦科、內科五種科別的藥籤,來廟中看診的SOP 為:1.拜拜稟報自己的症狀與科別 2.廟中主祀者協助以三炷香把脈 3.抽出藥號 4.到任一間中藥房領取該藥號代表的藥方,全新港的中藥房都有保生大帝廟的藥號對應出來的藥方,神明的指引與人類的經驗合作無間,無論老小新港人都有到保生大帝廟「就醫」的經驗,至今許多中藥師也會帶著學生來此取經,正後方就是古笨港縣丞署後廂房,是清朝時期保存至今的三級古蹟,窗花上的彩漆從未修補,飛鳥的眼神卻晶亮如昔,足見當年工匠技法獨具。而大量運用於廟宇樑柱的交趾陶,也在新港得以被完整保存,除了有全台最多的交趾陶師傅外,板頭社區家家戶戶以交趾陶做偶,象徵各家的職業,在當年笨港遺址附近的水泥護堤上,社區居民共同製作的大苦楝樹剪黏壁畫是近年熱門的打卡景點,苦楝在春天開花,迎接媽祖誕辰,迎接慢下腳步的旅人,緩緩欣賞開台第一村淵遠悠長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