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・旅遊採編
・文字撰寫
・2019 天下微笑款款行 春季號
一下蘇花公路,柴油、漁貨與海水鹹味交雜,這是南方澳極具辨識度的漁港氣息,南天宮座落在第一漁港前的半山腰上,供奉著全台知名的玉媽祖與金媽祖,每日坐鎮迎接、親送回航和出海的船隻,是鎮上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心靈依靠。開放兩岸探親直航時期,盛行偷渡中國的藥酒、藝術品與神像,來自湄洲的五尊媽祖,原本需要依照規定銷毀,當年適逢媽祖昇天一千週年,信眾認為這五尊媽祖有神蹟必須保留,遂得以保存在南天宮供奉,由於新聞傳播,全台各地的信徒爭相前來一睹,香火日益鼎盛。南方澳附近的黑潮搭配特殊的沙井峽地形與三面環山的環境,形成自然良港,附近的漁場、漁群種類眾多,瘋簽大家樂的時期,南方澳人捕魚致富頻傳,也吸引台灣各地族群逐漁而居,形成北方澳、小琉球、澎湖移民等聚落,一度成為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,也因不敷使用一連蓋了三個漁港,為了答謝媽祖帶來的豐厚漁獲與人船平安,1990 年南天宮擴建時,信眾集資購買 203.8 公斤的純金打造六尺三寸的全金媽祖神像,轟動全臺信眾前來參拜,將南天宮原有的人氣由信仰推向觀光。
喧鬧的漁港路上,除了熱鬧的海產店與各式漁獲加工伴手禮,最尾端有間名為「春陽號」的小店,春陽號不捕魚,捕的是想深度認識南方澳的遊客,南方澳媳婦小枚原為雜誌社編輯,十年前因緣際會參與地方計畫,寫下《海海人生:南方澳媳婦的漁港見聞手記》一書,更重啟南風澳地方誌,深度紀錄南方澳的人、事、物。「因漁法的改變,近年漁獲量驟減,南方澳人口流失嚴重,幸好有東南亞移工接下繁重的捕魚工作,產業才不至於斷節。」小枚說。平日的南方澳街頭,參拜的遊客如織,騎著腳踏車的移工們也悠遊於街上,除此之外,青年返鄉,也為南方澳帶來有別於傳統漁村的活力,叁三鯖蔥燒,是返鄉少女家羽送給家鄉的禮物,她說:「為什麼南方澳的鯖魚只拿來做罐頭實在太浪費了!」從小吃奶奶做的鯖魚排長大的她,想將南方澳鯖魚的鮮美分享給遊客,選用無毒蛋搭配不染色麵粉、三星蔥與自製金棗醬,內酥外嫩每口都嚼得到鯖魚的鹹香滋味,方便外帶遊客使用的粽葉是她對維護環境的一份心意「魚越來越少、海洋環境也越來越糟,這是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並採取行動的問題。」家羽期待透過這份清爽的特色點心,鼓勵遊客欣賞南方澳的繁榮,也一起思考環境需要我們做出的努力。
沿著第一港口繼續逛,昔日的漁業百工依然辛勤的為尚在出海的漁船堅守自己的崗位,民國57年開業至今,週休一日的打鐵店,高齡90歲的爺爺依然每日穿著牛仔套裝在港邊打鐵、為船錨上漆,漁港旁才看得到的冰塊店,只見冰塊影不見老闆人,碎冰的機器在二樓,從前自己製冰,為了減少搬運的功夫,一律在二樓作業,樓下要買冰,喊一聲需要多少,一旁的白色小水桶緩緩下降,把錢放進桶內不稍多久,就能從綠色帆布輸送帶中,刷刷刷的得到漁船中重要的保鮮碎冰,路邊永遠有一簍簍的待補漁網,而做工的面孔從早期的婦女變成現在的東南亞移工,因為這群輔助漁業的重要助手,南方澳的巷弄也多了東南亞風味的自助餐館、專賣東南亞用品的雜貨店、清真寺,甚至還有移工的工會與足球隊,地方也曾推出以『漁工的一天』為題的散步路線,不同的族群彼此合作、互相交流,一直都是南方澳興盛的關鍵。
三四月過後,就可以在臉書上關注「鯖魚季」的訊息,為了感謝鯖魚帶給南方澳世代豐收,也為了凝聚人口組成多元的居民們,即將邁向第十二年的鯖魚季,在祭典開始前的70天,邀集所有居民一起,以竹子與紙親手製作長達七米的大鯖魚,同時也教當地的學童以傳統糯米漿,繪製大漁旗的技法,在祭典當天以特殊舞步,遊行至內埤海灘火化金紙與大鯖魚,祈求來年順利。祝大漁、祝滿儎是在南方澳最常看到的祝福標語,「儎」旁邊一定要加上人字邊,豐收的同時人也必須平安回來,足見航海的危險,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接班,導致產業面臨沒落危機,然而,透過祭典、市集、小旅行與返鄉創業,這個老漁港正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延續海、山、人共敬共生的活跳樣貌,除了品嚐海鮮之外,邀請你鑽入小巷,見證老漁港滿儎故事的新魅力。
